最新!8月芯片交期再缩减,部分MCU、PMIC仍供不应求
发布日期:2022-09-11
点击次数:1741
来源:华强微电子作者:June
导语:最新消息显示,8月芯片交期进一步缩短,意味着全球芯片短缺进一步缓解,但有些类型的芯片仍然短缺,诸如Microchip、Infineon等厂商依然有供货压力。回顾以往,自今年6月以来,芯片交付周期开始小幅缩短,表明市场供需缺口开始缩窄。截至8月,已经是芯片交付周期的连续第三个月缩短。不管如何,芯片交期若能回到10到14周,才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今天,海纳国际集团(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最新数据显示,8月的芯片交期平均为26.8周,比上个月短了一天。
过去投资人认为芯片交期拉长代表存货过多,也是景气骤降的前兆。但在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以及前所未见的短缺之后,交期拉长的意义不同。
来源:SFG
回顾以往,由于新冠疫情导致芯片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芯片交付周期一度在今年5月被拉长至27.1周。不过自今年6月以来,芯片交付周期开始小幅缩短,表明市场供需缺口开始缩窄。截至8月,已经是芯片交付周期的连续第三个月缩短。
海纳国际集团分析师克里斯·罗兰 (Chris Rolland)表示,交期缩短反映对某些技术需求的放缓,如手机和PC,但还有部分市场仍处于过热状态,订单的出现快于芯片制造商供货的速度。“我们认为,超额订货和库存建设尚未发挥作用。”
无独有偶,日前戴尔首席财务官Tom Sweet也表示,在PC市场,供应链已基本恢复正常运营水平。随着可用性的提高和需求的减弱,许多组件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便宜。戴尔正在努力去库存,以便之后能够适当发挥价格优势。
芯片业的供需情况经常难以相互匹配,部分原因是有些组件需要几个月才能生产出来。另外,随着经济活动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多,半导制造商如今服务的对象也更为广泛,芯片去向包括汽车、电器和工业设备。
换言之,芯片市场的供需两端总会出现失衡,往往不是极度供应短缺就是极度供应过剩。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芯片组件的生产需要数月时间,因而上游生产商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下游的供需变化。
如今消费电子需求寒冬来临,行情下行,一些高溢价的模拟芯片一旦往常态价回归,幅度也会更为明显,下跌动辄“跳水”,大幅降价中。
资料显示,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市场上热度高、流通大的型号。如TI的LM358,曾经涨到1块,如今回到一两毛钱;TPS51200DRCR,一度到六七十块,现如今3块。ADI接口隔离IC(如ADMx、ADUMx)的代理货源推到市场,价格跳水多。
ADI市占率仅次于TI,今年6月其市场需求明显减少,通用类芯片价格降幅大,鲜少有成单,以前是抢购,现如今是观望、比价,下游终端都希望用较低的价格拿到所需的芯片。
即便如此,据悉,交货期回到10到14周会是“健康”现象。目前,部分电源管理组件、微控制器和光电组件仍短缺,订单给微芯和英飞凌等公司造成压力。然而,其他芯片厂已经苦于需求下降,其中包括高度仰赖个人电脑市场的英伟达和英特尔。
不难发现,伴随着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电源管理芯片下游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6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565亿美元,则2018-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10.73%。
另据IC Insights数据,2021年MCU销售额同比增长23%,全球市场规模提升至196亿美元。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仍将保持10%的同比增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15亿美金。
毕竟,汽车“三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类汽车半导体需求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车规级MCU是一类具有广泛运用场景的车载芯片,车规级MCU市场前景广阔。在基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提升的背景给出的乐观预期下,方正证券也预计中国2025年车规级MCU市场规模达到45.93亿美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11.22%。
从二级市场的反馈来看,今年迄今为止,美股费城半导体指数已经累计下跌33%。英伟达已经累计下跌52%,英特尔累计下跌38.99%。相比之下,微芯科技和英飞凌跌幅相对较小,分别为23.78%和21.66%。因此,业内阶段“新贵”似乎逐渐显现。
免责声明: 本文章转自其它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