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3761625

行业动态

V2X 技术提速,铺平高阶自动驾驶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23 09:48:28    浏览:104次

来源:MathWorks 作者:MathWorks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辆之间的协同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车联网(V2X)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车辆通信技术,通过车车(V2V)和车路协同(V2I)等方式,实现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性和效率。在 V2X 技术中,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联网(Cellular-V2X,简称C-V2X)凭借其广域覆盖和低延迟的特点,成为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侧基础设施之间通信的首选技术。


V2X 技术加速普及,发展前景广阔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V2X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图片引用自:5GAA white paper “C-V2X Use Cases and Service Level Requirements”
    V2X 的第一波热潮是在 2018-2020 年,伴随着 3GPP Release 15 和 Release 16 的发布,V2X 技术在市场上开始落地。
    自 2022 年宝马宣布未来车型将全面标配 V2X 以来,V2X 技术的关注度和应用有所增加,迎来第二波热潮。5G 的不断演进,尤其是 Release 17 和 Release 18 的发布,为 V2X 应用提供了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可靠的通信基础,推动了 V2X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特别是在交通效率和安全相关的应用方面,如交通信息的收集与共享、紧急电子刹车灯、左转辅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 V2X 领域的发展相对领先。据统计,2023 年,整个国内新车的5G 标配率为 7.5%,V2X 的装配率仅为 1%。这些量产车辆大规模部署的 V2X 应用,主要包括基本的安全应用(如前向碰撞警告、紧急电子刹车灯、左转辅助等)以及本地危险和交通信息的共享。
    近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 V2X 的利好政策。例如,2023 年 9 月 27 日,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24 版草案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官网发布,首次将 V2X纳入评估范围。2024 版 C-NCAP 的 V2X 部分已被添加到 ADAS 部分,测试项目中对目标车辆(GVT)的描述包括“C-V2X 网络通信能力”。因此,理论上,所有主动安全测试都可以使用 V2X 实现。此外,五大部联合发布的 20 个试点城市开始“车路云一体化”的部署,也将进一步推动 V2X 的上车。
    尽管目前 V2X 技术主要提供预警和提醒功能,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支持,V2X 的功能将越来越丰富,并与单车智能的融合更加紧密,逐步参与到决策过程,成为单车智能的“拐杖”。
    在技术发展上,V2X 将在今年以后与高精度地图(HD Map)和车对行人(VRU)感知等新技术相结合,到 2026 年以后,预计 C-V2X 将在更复杂和高级的自动驾驶应用中大规模部署,如传感器共享、合作驾驶(Cooperative Maneuvers)以及动态交叉口管理等。


V2X 技术助推高阶自动驾驶

    在城市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自动驾驶车辆的摄像头识别虽然可以提供实时信息,但在有遮挡或复杂路况下(例如十字路口)存在盲区,无法确保准确性。相比之下,V2X 通信具有高实时性和不受遮挡影响的优势,能够弥补前者的不足,对于 L3 及以上级别的高等级自动驾驶,V2X 提供的高质量信号至关重要。至于中低端车型,V2X 则可以提供更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如导航和碰撞预警,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
    因而,V2X 通信技术已成为解决单车传感器能见范围局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重要一环。
    不过在现有的智能驾驶软件上增加 V2X 功能时,开发者面临着在场景搭建、红绿灯设置和无法从高精地图自动生成 V2X 消息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现有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仿真工具缺少某些关键功能,只能依赖临时性和不够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随着 V2X 技术不断发展,车、路、云三者之间的紧密协同将变得尤为重要。单凭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完成 V2X 系统的构建,产业界的合作成为推动这一技术落地的关键力量。
    正如在 V2X 量产车端应用领域扮演着创新者和先行者的零束科技,正通过 V2X 技术增强自动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利用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网络(V2N)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实现超视距的交通信息获取,从而克服传统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或视线受阻情况下的局限。通过集成 V2X 通信模块,自动驾驶系统能够预测并防范潜在的交通风险,通过车辆间以及车辆与交通信号系统间的协同决策,优化行车策略,提高道路安全性与交通效率。


利用 V2X 通信优化城市交叉路口碰撞预警
    在增强和加速自动驾驶的进程中,受益于 MathWorks 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零束科技高效实现了针对交叉路口的车辆碰撞预警仿真场景的开发。交叉路口是非常典型的智驾盲区场景,可以很好的发挥 V2X 补盲的功能。零束科技通过使用 MathWorks 的 Simulink 试验台模型与 RoadRunner 场景进行仿真,能够模拟实际交通环境中包含 V2X 系统的复杂情况,测试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确保功能的充分验证,减少实际应用中的风险。

图片引用自:MathWorks 2024 中国汽车年会,使用 Simulink 试验台和 RoadRunner Scenario 联合仿真交叉路口预警

    RoadRunner 作为 V2X 功能在自动驾驶融合场景中的设计、测试和仿真工具,主要用于创建静态和动态场景,如复杂路网、交通信号、车辆和行人等其他环境元素,RoadRunner 本身能够支持不同高精度地图的导入导出。在这一基础之上,MathWorks 与零束科技基于 V2X 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开发了多项新功能,包括基于高清地图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交通灯时序信号的配置和交互等。RoadRunner 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从高清地图自动生成 MAP 和 SPaT 消息,从而大幅提升了 SIL(软件在环)测试的效率。安装了 RoadRunner SIL 测试环境的工控机连接上与测试仪表后,可以实现自动化的 HIL 测试。
    在这个系统中,Simulink 负责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计算和控制,并根据输入产生输出结果。Simulink 和 RoadRunner 之间通过信息交换,使得仿真环境能够与实际算法交互,模拟出车辆的动态行为和决策过程。

图片引用自:MathWorks 2024 中国汽车年会
    此外,双方还重点开发了与交通信号灯相关的功能,特别是针对 V2X 通信如何与交通灯的时序信号进行交互。通过这些开发,车辆可以提前获知前方路口的红绿灯状态,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零束科技与 MathWorks 的合作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创新和行业优点:
    -仿真与测试的精确性:使用 MATLAB 和 Simulink 进行 V2X 平台的开发,使得模拟和测试过程更加精准。
    -高效的功能开发:RoadRunner 提供了高精度地图信息的提取和处理功能,支持 V2X 应用中的地图消息自动化生成。这种仿真能力帮助开发团队在虚拟环境中测试 V2X 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开发效率,减少了物理测试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降低成本和提高安全性:V2X 技术通过实时通信增强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例如,通过 V2X 技术,车辆可以提前获得路口信号的状态,从而优化决策,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V2X 技术的集成使得在低成本硬件上也能实现有效的辅助驾驶功能,使得高阶功能的普及变得更为经济。

    -促进技术迭代和应用普及:MATLAB 和 Simulink 等仿真和建模工具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复杂的 V2X 功能,如交通灯控制和车与车之间的即时通信,这些都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结语
    MathWorks 与零束科技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效、可靠的交叉路口碰撞预测的 V2X 仿真平台。该平台不仅为 V2X 技术的发展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而且为智能驾驶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随着硬件成本的下降和政策支持的增强,V2X 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将在 2025 年及之后的三到五年内显著提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 MathWorks
    MathWorks 是数学计算软件领域世界领先的开发商。来自该公司的 MATLAB 被称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语言”,是一个集算法开发、数据分析、可视化和数值计算于一体的编程环境。Simulink 则是一个模块化建模环境,面向多域和嵌入式工程系统的仿真和基于模型的设计。这些产品服务于全球工程师和科学家,帮助他们加快步伐,在汽车、航空航天、通信、电子、工业自动化及其他各行各业更快地实现发明、创新和开发。MATLAB 和 Simulink 产品是全球众多顶级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基本教研工具。MathWorks 创建于 1984 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市(Natick, Massachusetts),在全球拥有 34 个分支机构,共有 6,000 多名员工。



    免责声明: 本文章转自其它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from other platforms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positions of this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r objection,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it. thank you!
    矽源特科技ChipSourceTek

版权所有 © 2017 深圳市矽源特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6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