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3761625

行业动态

共绘具身未来 ADI携手产业伙伴举行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11-12 09:05:29    浏览:12次

来源:ADI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日前,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Analog Devices(下文简称:ADI)举行“激活边缘智能,共绘具身未来”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作为中国创新生态的一员,ADI与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因时机器人与松延动力的产业伙伴代表围绕人形机器人最新成果、未来规划与应用前瞻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分享,共同探讨具身智能产业的广阔未来。

ADI助力人形机器人“物理智能”进化
    作为自动化领域的先锋,ADI凭借其卓越的感知、连接、控制与解译能力,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而人形机器人,正是要将这些能力“浓缩”到一个灵巧的身体里。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博士在题为《从数字工厂到人形机器人,全方位构建工业智能未来》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从用于景深测量的 ToF 摄像头模组,到用于实现类人灵巧性的 IMU与触觉传感器,ADI能够提供从核心技术到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全套产品,进而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



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博士发表《从数字工厂到人形机器人,全方位构建工业智能未来》主题演讲
    谈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机器人产业带来的变革与机遇,陈宝兴博士强调,AI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学习、推理、决策;物理智能是“身体”,负责感知、运动、与环境互动,唯有两者深度融合,机器人才能像人一样灵活、聪明、可靠。当前,ADI的机器人团队正致力于将传感器和执行器模型集成到英伟达的 Isaac Sim 平台。这意味着,机器人团队将在高保真度的数字孪生环境中进行传感器融合、路径规划、手指运动控制等复杂任务的训练,这能够优化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与交互能力,进而训练出可直接部署的控制策略。
    陈宝兴博士还负责领导ADI的磁性触觉传感器研发工作。他在演讲中分享了ADI磁耦合触觉传感器的独特优势,“ADI正在开发的磁耦合触觉传感器克服了市场上常见触觉传感器(压阻式、电容式和光学检测式)受环境影响可靠性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抵御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同时具备屏蔽外界磁场干扰的能力,从而确保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身天工Ultra”迈向跨场景泛化应用征途
    今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具身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跑完21.0975公里,成为首个完赛半程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而这背后,是北京人形团队的不懈努力。据北京人形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介绍,研发团队针对“具身天工Ultra”的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散热性能、运动控制算法的泛化能力进行持续提升,并通过能耗系统的优化和快速换电技术的应用,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续航能力。人形机器人只有跨越了稳定性、续航、散热等方面的重重考验,才能真正具备走进各类应用场景的潜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发表《人形机器人创新实践: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主题演讲
    同时,魏嘉星还强调了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对人形机器人跨本体、跨场景泛化应用能力的关键意义。“慧思开物”赋予了机器人聪明的具身大脑和灵活的具身小脑,让机器人具备在不同场景下快速解决问题的泛化能力。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无需为单一垂直场景从零开始定向开发,通过“慧思开物”平台赋能即可快速具备在不同场景中灵活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因时机器人打造灵巧手极致性价比
    灵巧手是衡量机器人成熟度与商业落地价值的核心标尺。作为国内最早实现五指灵巧手商业化的公司,也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大批量交付的厂商,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通过迅速提升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灵巧手销量已达到4000台,而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将产品底层的技术路线全部都打通,研发出灵巧手的核心零部件产品微型伺服电缸,同时公司在微型伺服电缸上的成功能够进一步去均摊灵巧手的BOM成本。




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CMO房海南发表《灵巧手—驱动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关键力量》主题演讲
    经过多年的发展,因时机器人已经推出了5个标准系列的灵巧手产品。“其中,RH56DFX系列凭借其速度与力量的完美平衡,成为过去5年中出货量较大的系列产品,也是在科研和抓取场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款产品。今年推出的F1系列在DFX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优化升级,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层面,可以说完全为匹配当前人形机器人需求而生。此外,因时机器人还推出了拥14个主动自由度的RH5EG1系列灵巧手产品。实际上,每增加一个自由度就意味着要增加一个微型伺服电缸,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在机械结构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是在开发高自由度产品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房海南如是介绍。

探寻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突破之路
    在从“实验室炫技”迈向工业场景与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人形机器人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而这也正是整个产业重点发力的方向。在由ADI中国区工业市场总监蔡振宇主持的“从原型到量产—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突破之路”的圆桌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潜在挑战及产业展望等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观点交流与经验分享。



圆桌论坛:从原型到量产—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突破之路
    在探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所面临的挑战时,四位嘉宾指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陈宝兴博士认为,人形机器人需具备对物理环境的认知与自适应能力,才能应用于复杂工业场景,而物理智能发展尚不成熟并构成重要瓶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工事业部负责人刘益彰强调,目前,仍须全面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房海南则指出,硬件方面需实现批量生产,软件方面应持续优化算法,并推动软硬件深度融合。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电控系统负责人吴雅剑认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和动力成本目前仍居高不下,降低成本也是实现商业化的重要方向。
    谈及应对之道,四位专家分享了各自企业的策略。刘益彰表示,创新中心正通过持续技术迭代,致力于实现从底层零部件到机器人系统、再到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的全链路突破。房海南指出,因时聚焦于一体化线性执行器微型伺服电缸的研发与规模化量产,以高一致性产品服务机器人与新能源领域,并持续优化成本、推动技术迭代以保持核心竞争力。吴雅剑谈到,松延动力机器人之所以能完成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主要依靠算法轨迹优化、模仿学习、强化学习训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稳定的硬件结构基础之上。陈宝兴博士表示,ADI致力于推进物理智能,不仅提供从核心技术到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全套产品,还注重将人工智能与控制系统深度融合并形成闭环控制。同时,ADI还主张通过构建高精度物理模型和数字孪生仿真平台,预先优化机器人的动作与场景,从而增强系统方案的适应性与可靠性。
    谈及未来,四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表示,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等环境相对简单的场景中迎来应用爆发。而随着时间推移,机器人有望逐步进入家庭和服务领域。陈宝兴博士表示,从长远看,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高度自主的人机交互,使机器人能够陪伴人类、独立规划并完成任务,无需人类指导。
    在此次媒体分享会的最后,与会嘉宾与参会记者还共同参观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近距离感受具身智能的独特魅力。


与会嘉宾与参会记者共同参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免责声明: 本文章转自其它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from other platforms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positions of this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r objection,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it. thank you!
    矽源特科技ChipSourceTek


版权所有 © 2017 深圳市矽源特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60179号